新闻中心
News
这位能干的哥哥,名字叫秦英林,他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。
虽然家庭条件并不好,但秦英林的父母识大体、顾大局,他们也明白一个道理,知识能够改变命运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秦英林的父母省吃俭用,目的就是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人。
出生在穷人家庭中的秦英林,从小就非常懂事,他也特别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。
所以上学的时候,秦英林极其用功,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大学,将来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。
在河南的农村地区,老百姓都会养几头猪,以便补贴家用,顺便挣几个辛苦钱。
秦英林的父母也不例外,他们为了养活秦英林兄弟二人,同样养了几头猪。
正是凭着父母的省吃俭用,秦英林顺利完成了学业,并在高中毕业的时候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南农业大学。
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,其实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。
因为有一年,秦英林的父母辛辛苦苦养了几头猪,却因为瘟疫死掉了。
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,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,所以秦英林的母亲看到自家养的几头大肥猪,就这么死去了,她也难过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。
看着母亲伤心的样子,秦英林也暗暗下定了决心,将来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,让父母不再因为死猪而伤心了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秦英林才放弃了更有前景的学校,而来到了河南农业大学读书。
在大学的四年学习当中,秦英林不仅系统学习了畜牧专业的知识,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。
大学毕业之后,秦英林很幸运,因为他被分配到了一家效益不错的国企工作。
在之后的时间当中,秦英林工作异常努力,他也受到了一位年轻女孩的青睐。
后来,两人也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,并组建了幸福的家庭。
大约过了一年之后,秦英林的妻子也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,让秦英林的日子更有盼头了。
然而,随着下海潮的不断涌现,秦英林看到身边的朋友纷纷下海经商了,他也有了蠢蠢欲动的感觉。
和妻子谈了几天之后,秦英林终于下定了决心,那就是辞职创业。
不过,与大部分人的选择不同,秦英林选择的行业,却是农村老太太都能干的养猪。
听说秦英林要辞职养猪,他的父母不干了。
毕竟,在20世纪90年代,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没有上过高中,而秦英林已经大学毕业好几年了。
作为村里面有名的知识分子,秦英林跳出农门之后,又回到了农村养猪,他的父母难免有些想法,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最终,秦英林不顾父母的反对,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,并回到了家乡养猪。
可回到家乡之后,秦英林又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,那就是缺钱。
其实,秦英林遇到的事情,也是其他企业家创业之初遇到的难题。
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,秦英林的弟弟也向他伸出了援手,并把自己一万两千元的彩礼钱,全部交给了秦英林。
因为这是弟弟的结婚钱,所以秦英林也非常明白这笔钱的重要性,他并没有接受这笔钱。
幸亏秦英林的弟媳妇明事理,她又主动找到了秦英林,并把这笔钱送到了他的手中。
这时候的秦英林,心里面也有了说不出的感动,所以他只能收下了弟弟的彩礼钱。
好不容易筹措到了全部的资金,秦英林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。
他首先建了一个养殖场,然后购买了二十多头猪仔。
在此后的一年时间当中,秦英林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养猪上。
他不仅事必躬亲,而且还用自己的养猪知识,把小猪仔养得肥肥胖胖。
待到年末的时候,秦英林饲养的二十多头大肥猪成功上市了。
这不仅让秦英林收回了成本,而且还净赚了几万元,并归还了弟弟的彩礼钱。
在接下来的时间当中,秦英林扩大了养殖规模,让他的养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。
过了七八年之后,秦英林的生猪出栏数量已经达到了几千头,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。
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,秦英林也创办了牧原集团,并迈入了现代化养殖的轨道。
虽然秦英林的养殖规模上来了,但他并没有放弃精细化养殖的理念。
所以在此后的数年时间当中,秦英林养殖的生猪,从未出现过任何质量问题。
当猪肉市场因为瘦肉精事件受到影响的时候,秦英林的企业仍未受到任何冲击,足见秦英林对产品的质量,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。
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之后,秦英林创办的企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,而他本人也成了河南省的优秀企业家。
这时候的秦英林,已经是一位妥妥的人生赢家了,但他致富不忘乡亲,时刻想着回报社会。
有一年麦收时节,河南遭遇了特大暴雨,老百姓收获的粮食,也都发芽了。
听说这件事情之后,秦英林又向农民朋友伸出了援手,并以市场价格收购了农民的小麦。
这不仅帮助农民朋友挽回了损失,而且还让那些发芽的小麦,都有了用武之地。
不过,很显然,秦英林因为收购了发芽的小麦,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。
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,秦英林也曾经动情地表示,我受点损失没什么,只要农民朋友不受穷,我这样做就值得!
从中大家也可以看到,秦英林是一个非常有担当、有责任的民营企业家。
如今的秦英林,已经拥有了两千亿身价,不过他在日常生活当中,仍然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。
当年,把彩礼钱借给秦英林的弟弟,也被哥哥招进了公司,成为一名普通员工。
在日常生活当中,弟弟也尽了一份绵薄之力,帮助秦英林的企业做大做强,实在太让人赞叹了。